上课
●上课尽量不要开小差。
即便觉得这个地方简单或这道题目已经会了,可以比较轻松地听一下,防止走神后没有及时回来。而且课堂讲题更多讲的是怎么做作业,可以更大程度、更高效率地取得提高,而不是怎么把这道题目做对。
●尽可能跟上讲课的思路。
重要的地方一般会放慢讲,甚至可能会重复,必须记笔记的地方会特地说明,除此之外可以根据个人判断做相应笔记,以不影响跟上上课节奏为前提。听不懂的地方简单做标记,没有时间多想,接着往下听,课间课后再深入思考。
●没听懂的地方可以问老师、问同学、补网课、自己思考。
补网课可以根据所做标记只听相应部分节约时间。有时间有意愿反复刷网课的同学,也不要连着反复听,听一遍然后做做题,有些思考后再听一遍才比较可能有新的收获。
初学阶段,一定一定要谨记在心的是:做作业根本不是为了把题目做对,是为了练习应试技巧,培养应试思维。所谓应试思维基本上就是“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地做对题目,使你的分数较稳定地取决于你在备考过程中的付出、你掌握的技巧和熟练度,而不是不稳定地取决于你的能力、你的状态、题目的难度,语句的友好度。因此,几乎整个系统阶段做作业都不用太在意正确率和速度,做错题目后完全搞懂其中方法原理比随便理解下就做对了有用无数倍。
能够识别题型,能够找到考点,一步一步思路很清晰而且知道是怎么想到的,每一步都足够严谨。这些是基本要求,但初学的时候也不容易做到,一方面是做起来很累,远没有随便理解一下轻松,主观上会排斥;另一方面是应试思维和日常思维不同,一开始也不容易切换,即便主观上愿意练习技巧,也经常会无从下手。所以一开始需要经常看解析,先是看懂,然后要理解,再然后模仿,最终尽量达到自己独立做题的过程跟解析基本一致,到这个程度就达到了做作业的基本要求了。想再进一步提升做作业的效果的话,需要有一些总结性、发散性的思考,比如哪几道作业是同一个题型同一个考点,有什么特征使我以后能轻松地看出来,解题过程中是否有哪一步值得总结成规律或定理以后直接套用,是否可能存在其他考法或变化等等。这些思考因为是无止境的,所以不算基本要求,也不强求,对自己的分数要求较高的同学可以逐步尝试这些思考,渐渐也会更准确地判断哪些思考对应试是价值较高的,不至于花太多时间在意义不大的、过于发散的思考上。
第一步做好了,这一步是自然的,不用刻意求,只是这件事会发生在第二步。
同上
同上
即便是能力较强的同学,比如不需要任何方法技巧就能十道对九道的同学,既然选择来上课,应该是希望能进一步提升,而不是花了时间、精力、金钱却只是原地踏步。初学的技巧除了能帮助你更有可能做对那剩下一题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应试思维,为之后循序渐进地学习更复杂、更抽象的方法和技巧打基础。如果简单题不屑于练习技巧,只有难题才勉为其难用一下,那么能力越强,难题越少,练习越少,熟练度和应试思维甚至可能不如其他同学,越学到后面,原先的优势越可能反而不复存在。用不熟悉的方式做题,是学习的时候累,考试时轻松;用习惯的思维做题,学习时可以偷懒,考试的时候每道题都要动脑做,相当于是上了一堆课,交了一堆钱,结果还在裸考,也太冤了。
与数学和英语不同,逻辑一般不推荐提前刷真题,推荐全部学完且复习完之后再开始刷。因为逻辑的应试思维和习惯(日常)思维有显著差异,不知道如何识别题型、不知道相应解题技巧地刷题意义不大,甚至形成错误习惯还会起到反效果。
刷真题重点也不在于刷多少题、刷几遍,而在于刷题的质量。同做作业差不多,刷题是为了完全搞懂,后期还为了练习判断题目的难易以利于在考试时合理取舍。最理想是只刷一遍就完全搞懂,只是这对大多数人不大现实,所以一般会刷两至三遍,如果刷再多遍的话说明之前刷题效率太低,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我们的课程严格来说不能叫逻辑课,而是逻辑应试课程,绝大部分上课讲的应试技巧对生活和工作都没有直接的帮助,但所有这些技巧背后都有相应的逻辑原理支撑,绝不仅仅是经验公式,更加不是空中楼阁。考虑到课时和大家上课的目的,上课时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一一向大家详述其背后机理,但如果能在不断的刷题和思考中加深对技巧的理解和感悟,除了分数外,逻辑能力也会有较大提升。甚至即便对原理不知其所以然,逻辑思维能力也会潜移默化地有一定提升。在逻辑备考中培养的极度严谨、理性的思维,没有必要看作对原有思维的颠覆或取代,应该视为学习了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角度。
逻辑考试大家只会参加一次,但在日后的人生中,当需要足够严谨足够理性的时刻,你体内的宗师之力又会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提醒你曾经历的痛并快乐着的日子并没有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