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几次模考的同学,相信对于考试的流程以及自己的水平都有了大概的了解。本次泰祺语文写作教研组分享了A3模考中论证有效性分析的范文,以及学员所写的论说文高分作文,并且给予点评。
同学们可以参考它们的行文思路和写作技巧,查漏补缺,在最后的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56.论证有效性分析
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人们受骗上当的事时有发生,乃至有人认为如今的骗术太高明而无法根治。其实,如今要根治诈骗并不难。
首先,从道理上讲,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这是历史已证明的规律。诈骗是一种邪恶的行为,最终必将被正义的力量彻底消灭。既然如此,诈骗怎么不能根治呢?
其次,很多诈骗犯虽然骗术高明,但都被绳之以法,这说明在法治社会中,诈骗犯根本无处藏身。这样,谁还敢继续行骗呢?没有人敢继续行骗,诈骗不是被根治了么?
再次,还可以通过全社会的防范来防止诈骗的发生。诈骗的目的,无非是想骗取钱财。凡是要你花钱的事情,你都要慎重考虑。例如,有些投资公司建议你向他们投资,有些机构推荐你参加高收费的培训,有些婚恋对象向你借巨款。诸如此类,其实都不靠谱。所有的人如果都不相信这些话,诈骗就无法得逞。诈骗无法得逞,不就是被根治了么?如果建立更加有效的防范机制,根治诈骗就更容易了。
总之,无论从道理上讲,还是从行骗者或被骗者的角度来看,如今要根治诈骗根本不是难事。
论证有效性分析范文
一份值得商榷的论证
文中作者通过一系列论证,试图证明如今要根治诈骗并不难,这样的推理看似有理,但实则存在不少问题,试分析如下:
首先,文中作者指出“邪恶最终必将被正义的力量彻底消灭”,这不能用来证明如今要根治诈骗并不难。邪恶最终会彻底消灭是讲我们对邪恶的惩治前途的光明性、必然性,但是在此过程中,也会遇到曲折,毕竟如今诈骗这一问题非常普遍,故不能用来推出“诈骗怎么不能根治呢?”
其次,文中作者还认为“诈骗的目的,无非是想骗取钱财”这样的推断也是过于武断的。因为诈骗的目的除了想骗取钱财之外,也可能有其他的目的,比如欺骗感情等其他,所以作者认为诈骗的目的仅仅是想骗取钱财是不严密的。
再次,作者认为凡是需要花钱的事情,慎重考虑就可以不上当,这样的推理也是过于绝对的。因为每个人的认知能力有限,有的人认知出现了问题,那么即使慎重考虑,也未必不受骗上当。所以,作者认为需要花钱的事情,仅仅凭借慎重考虑就可以不上当的推断值得商榷。
最后,作者认为投资公司的建议等都不靠谱。该论据不成立,文中没有论证,无法简单得出投资公司的建议等都不靠谱。而且事实上,是有一些投资公司建议、高收费的培训是靠谱有效的,在论据不成立的情况下由此得出的结论也未必成立。
由此可见,由于上述论证中存在一系列的逻辑问题,所以作者的论证是经不起推敲的,其得出的结论也是难以必然成立的。
——本文作者:泰祺语文写作教研组组长李晶磊
57.论说文
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法国科学家约翰·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法伯把若干只毛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他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毛毛虫开始一只跟着一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在不停地、固执地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终因饥饿和筋疲力尽而死去。
泰祺学员高分作文1
泰祺老师点评
该文章表现四平八稳,能够看出同学具有较强的基本功。首先,文章主旨鲜明,做到了考试大纲要求的“观点明确”,即便是快速阅读也能很容易明白作者的意思。其次,文章层次清晰,从个人、企业、国家三个角度设置分论点描述自己的观点,具有较强的概括性、逻辑性。最后,整体内容做到了有理有据,较为协调。
泰祺学员高分作文2
泰祺老师点评
文章粗看框架,开头结尾做到了“凤头、豹尾”。开篇的“论语”抓人眼球,结尾的“智、愚”对比引人思考,这两处细节上的构思赢得很多主观好感,加上文章分论点陈述也较符合并列式格式,整体印象较好。细看内容,素材丰富,彰显文化底蕴。从亚里士多德到鲁迅又到西安事变的两位将军,同学旁征博引,内容充实。总而言之,同学将“中心论点”说的通透明白。
泰祺学员高分作文3
泰祺老师点评
该文章首先字体就拔得头筹,整体卷面在批改当中占据“人和”优势。内容上写到“智慧——坦荡——求生”,思维层次在不断拔高,尤其是在最后的“求生”时,提到“自我认知”和“适时放弃”,更是有了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洒脱感。但也有不足,文章的最关键地方出现了错别字,令人惋惜。
泰祺学员高分作文4
泰祺老师点评
文章立意靠近现实,手法更接地气。写作思路起始虽然浅显,但论述过程却是由浅入深,从“贵在自省”到“重在改革”再到“成在勇毅”层层推进,将“跳出舒适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凸显的淋漓尽致。总之,该文章是一个将“认识论”和“方法论”结合起来不多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