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尽智助力中国MBA教育
泰祺教育刘庆梅董事长在第十八届中国MBA发展论坛上的演讲
点击观看精彩视频
感谢各位老师,今天有机会给大家做交流,我感到非常荣幸。今天我用一点时间给大家分享一下我所了解的MBA教育发展情况。在座各位都是专家,我也是班门弄斧了,如果讲的不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一家之言,谨供大家参考。
作为泰祺创始人,我从业已有17年了。泰祺在全国40多个城市开设直营分校,以提供MBA等管理类硕士联考辅导为主要业务。此外,泰祺也是首家在考研培训领域挂牌上市的企业。
今年我们对广东地区的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这个调查相对比较严谨,我们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惠州、中山等地的教学点都做了抽样调查。现在就调查结果给大家做一些分享。
第一个图表是关于学员年龄的:60后学员很少;70后学员不多,占比12.8%;超过70%的学员是80后。这结果也许和在座各位的预期一致。80后学员,工作已有十年左右并开始担当重要岗位,想进一步提升学历是很自然的事。在这里我也想要表扬一下广东地区的院校,因为学校办得好才会导致上述情况。而在有些地区,比如河南,学生年龄就明显偏低。因为相对来说高校少,分数线高,年龄小比较容易考上,年龄大的考不上。而广东地区学生以80后为主,现在全国,特别是一线城市,像上海、北京也是以这种情况为主。
第二个图表是学员性别分布:女性学员人数已经高于男性学员,其中女性占比54.42%,男性占比45.58%。15年前,上海当时男生与女生的比例大约是65%比35%,男生明显多于女生。15年后,现在这个比例(如图)也差不多适用于全国,尤其是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女生都多于男生。我在上课的时候很吃惊,几乎都是美女。我解释一下这种情况:15年过去了,女性越来越独立。以前,中国是农耕时代,男性力量大,地位高是可以理解的。改革开放40年,商业文明时代到来了,现代女性靠智慧、能力在很多领域的收入并不比男性低,她们财务独立了,所以女性学员也就多起来了。这种趋势符合世界潮流,而且将会延续。中国的女性也将更强大,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空间。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领导人都是女性,这在2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而现在已经很常见了。
女性学员增多也带来挑战:我们得更关注女性学员的需求。其实,针对女性学员和男性学员的服务还是不太一样的,比如教学服务的着重点就不同,通常女性学员更关注服务的细节。对高校来说,也要更重视女性学员的实际需求,在诸如女性领导力培养等方面多下功夫。
上面这组数据是关于考MBA的原因(多选):超过8成的人选择了“想拿研究生的学历文凭”;排第二的是“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排第三是“认识各行各业的同学朋友”。再往下就是“重新职业规划”,还有“创业指导”,最后还有“顺便找到另一半”,占比7%,还有“其他”占比5%。这个调查结果也符合我们的常识:研究生文凭、学习管理、人脉资源是读书最主要的三个原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句是提倡大家要乐于学习。第二句则说明交友能力的重要性,最后一句是说人家不理解你,你也不生气不恼怒。其实是指人要有自信的能力。以我的理解,如果有文凭可能就有自信了。我觉得这个调查的结果其实也符合千年来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基因,在全世界来看也差不多。大家都知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经典语句都说明中国文化向来非常重视教育。
总结一下:获得文凭、学习管理和获得人脉资源是大家选择考MBA的几个重要原因。对于获得人脉资源,我想多说一句:在中国的国情下,通过读书拓展人脉,在关键时刻也许还能发挥一些作用,甚至在你遭遇不公,其他人帮不上忙的时候,校友能帮你一把。比如大家知道几年前的雷洋事件,是人大校友帮忙;甚至今年广东“鸿茅药酒事件”中被捕的医生最终获释,也有大学校友帮忙。也就是说在关键时刻,许多校友都能够提供资源给予帮助。
接下来是广东地区学生报考学校分布:报考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的考生比较多,占比最高。同时报考其他学校的学生也不少。华南地区学生报考高校相对分散其实是比较有特色的,跟别的地区不太一样。比如武汉大学吴思老师所在的湖北地区,学生报考比较集中的是武大和华科,占比几乎都超过20%,接近30%。在长沙,主要报考湖南大学和中南大学;在浙江,以浙江大学为主;在江苏,以南京大学为主。但是华南跟别的地区不同,报名学校分布非常分散。“一家独大”的情况很少见。虽然报中大和华工的人很多,但是仍然只占20%多。
我觉得相对分散倒是好事,因为学校众多就有充分竞争,办学水准就会提升,也能形成良性循环。假设一家独大,缺乏竞争的话,办学水平就不会那么好。我发现,河南的大学和广东的大学相比,在MBA办学方面就要差一点。河南只有一所985院校——郑州大学,报考的人挺多,但几乎都是年轻人,分数线只能划高,达到190-200分。那些真正有管理经验,年龄大些的就考不上了,只能去考普研或转投他乡,到北京、上海去考。我觉得华南,尤其是广东的MBA教育已经走到了全国前列,这和互相学习借鉴有很大关系。我要给华南地区高校的MBA办学水平点赞。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虽然当时小国家很多,但文明昌盛,所以孔子可以周游列国,并产生了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2000多年过去了,中国文化仍然达不到春秋战国时代的高度。我觉得互相竞争有好处,“一家独大”缺乏竞争就很麻烦了。
接下来这个数据我觉得最重要,对在座的各位老师也更重要,就是“你为什么要选这个学校?”就是你报考这个学校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项是“我认同这个学校的品牌”,学校品牌好,多半的学生会选这个;还有36.5%的同学选择“提前面试,我拿到了offer”,因为提前面试拿到offer,所以我要考它;然后第三个的是“性价比适合我”。 那下面依次还有“离家近”、“分数线不高吸引人”、“招生工作人员挺专业”、“其他”等等。那么我们想一下,第一“品牌好”,这个选择的人比较多。假设在座的各位,有的高校在当地品牌不好,比如说在武汉,我们不是武大;比如说在广东,我们不是中大也不是华工;在上海,我们不是复旦、交大,那怎么办呢?我的建议是要凸显自己品牌的特色。因为母校的品牌我们把握不住嘛,这不是我们能决定的,就如同我们出身,出身我们没办法控制。那我们这个学校不是清华、北大,也不是当地最好的,那怎么办?我建议凸显自己的特色。以上海为例,比如上海财大虽然没有复旦、交大那么强,但是财经类很强,那我凸显我财经类的特色,那么将来学生想读财经类的专业肯定可以选上财大;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不是一线品牌,但是它人力资源方面很强,那有的学生从事人力资源就考华师大;比如东华大学,可能纺织服装类很强;比如华东理工大学,化工类有自己的一些特色,加上校友也能吸引人;还有上外,有国际化特色等。总之,我建议要凸显自己的特色。
第二项是“提前面试拿到offer”。那高校就要在提前面试环节多下功夫,好歹还是能提升报名人数的。如果提前面试不好好做,也不愿意做的话,那估计招生就更难了。关于提前面试,推行了将近十年,全国大部分学校都在做提前面试。我个人认为站在学生角度看,提前面试是好事。当初上海交大做提前面试,第一次做就找到泰祺,到班上给泰祺学员宣讲,招学生参加提前面试。学生一开始不愿意去,因为全国都没听过提前面试,我们天天到班上去动员。其实提前面试有个好处,就是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对高校的选择。十年前没有提前面试,比如在上海,几千人都考复旦交大,几千人考北大清华,但是只录取几百个人,绝大部分人都是炮灰。我觉得这样对学生不是很好。有提前面试就好多了,因为学生可以根据提前面试结果判断是否适合,适合就考,不适合就不报考,我觉得这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当然对高校来说,提前面试大大增加了学校的工作量,但站在学校的立场,我觉得这个方向是不错的。学校为什么要存在?是因为有学生,没有学生,我们还要学校干什么?所以我觉得要多为学生考虑,这点我认为是不会错的。其次,对我们学校来说也有好处,因为你挑选那些你认为合适来读书的人,你挑选他。如果申请者都是小孩子,刚够条件来读,没有任何管理经验,他去听课,怎么听呢?因为MBA教育有它的特色,它必须要有一些管理经验。没有管理经验,尤其是丰富的管理经验,你怎么去听这个课呢?教授上课也是很痛苦的,小孩子你想怎么上啊,给你分享案例,你也听不懂。所以我觉得提前面试可以提前锁定一些自己愿意录取的学生,这对学校还是很有好处的。
第三项,有很多人选择“性价比高”。高校要提升品质从而提高性价比,这可能也是一个方向。
下面是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官方公布的数据,也就是自2010年以来MBA的报考及录取情况。2010年之前叫MBA联考,现在是管理类联考。这两年的报考人数比较多,2017年及2018年人数明显增加,我相信MBA统一进来也是人数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MBA办的比较好。现在全国考研,我们工商管理硕士仍然是第一专业,是最热门的,报考人数仍然是最多的,持续很多年了。也就是说工商管理硕士在中国研究生专业领域能吸引的人是最多的,能吸引到十几万人报名。第二个是会计硕士,因为报考会计硕士很多还是在校生,应届生是可以考虑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因为MBA在中国办的比较成功、比较成熟了。为什么说已经成熟了呢?国内早在1994年就开始办MBA教育了,1997年开始引入联考。MBA教育在中国经历了很长的发展时期。更重要的是MBA办学有国际上许多优秀商学院可以参考。MBA办得好不好其实是有一个坐标的。而有些专业,它没有坐标就只能闭门造车了。我觉得这是我们MBA这么多年比较受欢迎、比较得到大家认可的主要原因。
最后再讲一点MBA教育可能面临的一些挑战。我觉得很多高校正面临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特色不明显,高校MBA教育比较雷同。
第二、缺乏有企业管理经验的老师。这样的老师现在很少,但你看咱们陈春华教授就非常受学生欢迎,为什么?因为她的文章以及课程都非常实用,也是因为她有丰富的管理经验。
第三,本土案例少。由于国内法制不够健全,很多企业不愿意贡献案例,想要拿出去说他就不愿意了。在或者就是说变形了,企业经营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你把它说成什么样子,实际上这个意义也不是很大。中国本土案例还是偏少。
第四,MBA教育部门的服务意识还有待提升。刚才我有幸见到了新华都商学院的林霖院长,我跟他交流经验,他说他以前在台湾做MBA教育很多年,对于台湾我比较了解,去过很多次,跟台大也有交流,我明显感觉到他们的服务意识比我们好很多。比如中欧商学院,因为是和欧盟合办,主要是国际化,它的服务意识也非常强。总体而言,国外在教育方面的服务意识比较强,而我们中国本土院校的服务意识偏弱一些,但管理意识比较强。这个可能跟整体大环境也有关系。
最后,要更加重视女性领导力培训需求上升以及EMBA纳入联考带来的挑战。2017年EMBA第一次纳入联考,很多人都不看好,担心无法招生。事实证明很多EMBA学校虽然很努力地去做了,仍然招不到学生。因为将EMBA纳入联考有其弊端,很多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家都不敢考了。但后来慢慢发现他们又敢考了,因为管理类联考本身不难,总共就考两门课:综合和英语(二),和别的专业比,减少了很多负担。综合就相当于美国的GMAT考试,非常的人性化,非常先进,它就考大家的数学基础,考小学五、六年级的内容。我们MBA的考试大纲,数学是以小学五、六年级为主,中学难的都不考。大纲本身很合理,数学不难,就考大家的基础。我本来以为对企业家来说,EMBA联考很难。但我发现他们一考就考上,而且短期复习就考上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在中国做企业的人,都是很了不起的,很聪明的,数学其实很容易就能过,至于考核逻辑思维,他们本身其实就不差。另外大纲考的批判性思维,也就是作文,对中国的企业家来说,超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是必须的。没有批判性思维,企业是做不起来的。去年有个学生裸考,听过我一次课,最终都考了200多分,实际上他考100多分就可以录取。所以,我觉得EMBA联考不像很多商学院领导想象的那么难。而且将EMBA纳入联考也有好处:EMBA现在也是双证了,我觉得这是好消息。
非常感谢在座各位花时间听我的分享,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虽然我们都来自各个学校,但是我们从事的都是中国MBA教育,我希望咱们一起努力,为MBA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找到我们的人生价值!毕竟教育可以改变人、成就人,还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们一起努力,多做贡献,这样的话,可能会觉得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一些,更幸福一点,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