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写作这个科目中,掌握论证有效性分析常见的几种逻辑错误,能够帮助我们比较快速、精准的找出文中作者的逻辑漏洞,也就是所谓的找准错误点。进而进行有效性分析,拿到高分作文。根据泰祺教育二十多年的教研经验,我们对论证有效性分析历年真题和参考答案进行研讨分析,归纳出以下八种常见的错误类型:
把两个不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当作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等同使用,没有区分出不同概念之间的差异。或者概念有多种不同的界定,并且不同界定的基础及逻辑关系不明确,存在理解的歧义。
另外,从本质上来说,权力平衡就是权力平等,因此这一制度本身蕴含着平等观念。平等观念一旦成为企业的管理理念,必将促成企业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权力平衡”与”权力平等”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权力平衡”指的是权力相互制约以达到平衡状态;“权力平等”指的是权力大小相同,没有提到制约含义。两者看似相近,实则差异较大,不能简单等同。
类比也就是涉及两种事物的对比或两个时段(事物的动态发展)比较,但比较的两个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范围并不相同,不能进行类比推理。
既然宇宙间万物的运动都是相对的,那么我们观察问题时也应该采用相对的方法,如变换视角等等。
由“宇宙间万物的运动都是相对的”不能推出“观察问题时也应该采用相对的方法”,作者前后之间的类比并不恰当。事物运动的相对性是自然界间的物理规律,而我们如何观察和分析问题属于哲学思考层面,两者无法机械地联系和类比。
对多个答案的问题仅提供两个选择,最典型的就是非此即彼。
政府应该管好民生问题。至于生产过剩或生产不足,应该让市场自动调节,政府不必干预。
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并不是完全排斥的,社会健康有秩序的发展可能需要市场和政府两种手段,而且生产过剩或生产不足最终也会影响民生,也是和民生问题相关的,也不能完全分开来看。
用来证明结论的样本不充分,作者只从极少的样本中得出结论。
还有,最近一项对某高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有69%的人认为物质生活丰富可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有22%的认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没有什么关系,只有9%的人认为物质生活丰富反而会降低人的精神追求。
原文某高校抽样调查结果欠缺说服力。大学生只是人群中小部分,同时大学生群体比较年轻且还未完全进入社会,其整体特征具有特殊性,所以文中的调查样本不具有代表性,不足以论证文章的核心观点。
对同一事物的两种描述存在明显的冲突,两者不可能同时为真,也就是文中的论据、解释、陈述、定义等出现相互间的矛盾。
同时,以制衡与监督为原则所设计的企业管理制度还有一个固有特点,即能保证其实施的有效性,因为环环相扣的监督机制能确保企业内部各级管理者无法敷衍塞责,万一有人敷衍塞责,也会受这一机制的制约而得到纠正。
前文说:“监督机制能确保企业内部各级管理者无法敷衍塞责”,后文又说“万一有人敷衍塞责”,作者前后两个陈述所在矛盾。因为如果无法敷衍塞责,那么逻辑上也就不可能有万一,所以作者存在自相矛盾的问题。
除了文中所提到的前提或原因或条件只是文中得出结论的条件之一,而结论的成立还需要其他的原因或条件。
既然任何人都不能滥用权力,而且所有环节都在可控范围之内, 那么企业的经营就不可能产生失误。
由“任何人都不能滥用权力,所有环节都可控”不能推出“企业就能避免失误”。作者忽视了其他条件。企业运营失误与否还取决于市场判断、财务人力等诸多条件。这些条件都可能影响企业经营。因此,仅从权力角度就推出企业不产生失误过于草率。
论证中前提本身的真实性有待考证,因此根据此论据得出的结论也未必成立。
同时,以制衡与监督为原则所设计的企业管理制度还有一个固有特点,即能保证其实施的有效性,因为环环相扣的监督机制能确保企业内部各级管理者无法敷衍塞责,万一有人敷衍塞责,也会受这一机制的制约而得到纠正。
由“环环相扣的监督机制能保证无法敷衍塞责”不能推出“监督与制衡制度有保证实施有效性的特点”。“确保无法敷衍塞责”这个前提过于绝对,仅凭监督还不能达到确保的效果,还需要诸多手段相互配合。因此,该理由难以成立,其推出的结论“保证实施有效性的特点”也让人质疑。
前提与结论不相干或者不足以推理出相关的结论,或者说无必然的因果联系。
据报道,近年长三角等地区频频出现“用工荒”现象,2015年第二季度我国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06,表明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因此,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其实是供不应求的。
作者由“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不能推出“大学生供不应求”,前者是指整个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而大学生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即使整体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仍可能存在着其中的大学生市场供给过剩。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掌握这些常见的逻辑错误类型,最主要的是为了更高效的找准错误点,以便我们精准分析。但在每个段落行文的时候,并不需要指明作者犯了哪一种的错误类型,我们只要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楚的阐述出作者哪里有漏洞,进而分析为什么有问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