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考研失败,我要不要考虑二战?”
“在职考研太痛苦了,我是不是不适合二战?”
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在后台收到很多类似的提问。
对于很多同学来说,二战是一个很艰难的抉择。除了额外付出一年的努力之外,还有可能面临二次失败的叠加伤害。特别是对于在职党来说,本来就不如在校生的时间那么自由,在别人呼呼大睡的凌晨,或者难得的长假期中,更是一丝一毫不敢松懈。这一年的辛苦付出加上患得患失的焦虑感,时刻萦绕在你的心头。可能只是一道题目解不出来,或者是一个单词背了很多遍也依然记不住……这一个个微不足道的理由,都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你无数次反问自己:明明努力坚持了这么久还是失败,再来一次真的值得吗?
我在去年2月底接触到一个学生,她是前一年的考生,在职备考了大半年,查分之后发现自己初试成绩不太理想,想要二战,马上来咨询院校选择和备考方面的问题。当时她的态度非常坚决,信誓旦旦告诉我今年一定要成功上岸,我也在微信中对她表示了鼓励和支持。
前面几个月,她时不时都在朋友圈打卡她的复习进度,我会通过点赞的方式默默给她打气。过了几个月,我无意间看到她的朋友圈,晒了一张她拍的天空的照片,配了一段文字:“乐观一点,生活还得继续!”下面可能是一条她给别人的回复:“对的,不考了,安心搞钱”。
我想,她大概是决定放弃二战了。
有很多人都和她一样,在成绩或者分数线刚出来的时候,发现没机会上岸,当即下决心一定要二战。其实我很理解,这种决心背后,更多的可能是沮丧,或者不服气。等过几个月之后,心理的不忿慢慢归于平淡,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到底要不要继续。有的人可能会觉得重来一次的时间成本太大了,有的人觉得把时间花在工作上会收获更大的价值……
二战,不应该是考研“失利”后的第一反应和抉择。个人衡量的标准不一样,我的建议是,从较长的时间跨度来看你做出的决定,看会不会对你以后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还需要时间,那就让子弹多飞一会儿。
如果你明确了想二战的心,那么接下来就要考虑自己到底能不能二战。
二战的优势并不在于学习时间更长,而是已经有了一年的基础,再次学习时,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考试经验更加丰富,从而拿到更高的分数。二战最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复盘,回顾一下:
二战和一战最大的不同就是,你不是零基础,而且不同的学科,你的基础不一样,有优势也有劣势。那么我们在备考的时间分配上就可以注意,对于一些已经完全掌握的知识点,可以少分配一些精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相对薄弱的板块。
比如说,你去年背单词花了比较多的时间,但是阅读理解比较差,那么今年就可以多花时间去研究阅读理解的部分。
总之,二战不是一战的重复,一定要总结经验,多思考。不用看太多别人的经验帖,自己总结,跳出过去一年,只有自己才知道哪里最需要改正,盘点错误,方能做到对症下药。
在职党除了备考之外,还有来自工作和家庭的压力。你有没有能力去兼顾工作和学习,比如说工作任务重的时候能不能抽出来时间复习?临近考研了会不会不能按时交付工作?会不会因为考研忽略了对家庭的关心?
我们有一个学员,是2003年毕业的,已经毕业了16年。在前两年的备考过程中,经历了二胎、工作繁忙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连续两次遗憾落榜。她的心情跌至谷底,开始怀疑自己。家人也纷纷劝她放弃。她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心想自己连续三年浙大的提前面试成绩都是优秀,不再试下太可惜了,于是决定再拼一次。协调好了工作与生活,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三年拿到了浙大的入场券!
作为在职考研党,要有良好的协调和时间管理能力,成为时间管理大师(褒义词),才能去真正实现考研和工作的并行。
现在的考研形势越来越卷,每年的考研人数只增不减,没有人有信心说考研不会越来越难。
每年出题难度不同,侧重点不同,有可能今年是数学没有过线,明年英语过不了线,有可能明年的总分考的比今年高,但是由于竞争激烈,总体排名还是上不了复试分数线。
做一件事,有成功,就会有会失败,你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
“我想让你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而不要错误地认为一个人手握枪支就是勇敢。勇敢是当你还未开始就已知道自己会输,可你依然要去做,而且无论如何都要把它坚持到底。你很少能赢,但有时也会。”
其实,二战最难的心理考验不是学着客观分析过去备考的经验或者不足,而是坦然接受重新出发。考研这件事情从来不是因为你看到希望才会坚持,其实你在努力的过程中,你慢慢就会发现自己坚持的意义。所以行动起来吧,一旦你决定好,二战远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可怕。